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埠头镇大陈坑村水堆头自然村新貌。王华斌摄/光明图片
从满身尘灰到推窗见绿
讲述人: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永茂圩自然村村民 韩连华
我的家在一个江岛上。这里推窗见绿、抬头赏景,门前有清澈的小河,门后有整洁的柏油路,江岸上是林立的树木。可谁能想到,几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。
1952年,17岁的我坐船来到这里,抬眼一瞅,处处是土屋墙、茅草顶。一家14口人上厕所,全靠茅坑里的一口大缸。岛外的人都看不起这儿,觉得又穷又荒又土,岛上的年轻人也都想去外面谋生计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镇里开起了船厂、砂石厂,村民收入越来越好,有条件的修起了厕所,但污水没地方排,就倒进门口的河道里;厂里的烟囱整天冒烟,空气越来越差。
2014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村。那会儿,村里的旱厕已经改成水厕了。总书记十分高兴,叮嘱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,“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”。滚烫的话语,至今温暖着我们的心窝。
很快,镇里行动起来了。先是将岛上的4家船厂、3个砂石码头和40多家畜禽养殖场一个不留地关了,又建起了2座污水处理厂,建成了107公里长的污水收集系统。全镇4000多户都实现了“厕所革命”,家家户户的厕所连上了污水管网。我家门口的小河,也越来越清澈,大家放心地养上了鸭子。
绿水青山回来了,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。镇里引进了高效农业园、健康养生谷等项目,又开起了大型游乐场,游客如流水一样涌来。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,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。镇里还把原来的船厂改建成了健身公园、文化公园,老人小孩都喜欢,我也常跟村里的老姐妹去跳跳操。我们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。
大家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好风景,连小孩子都知道扔垃圾要分类。就在前几天,村干部还跟我们说,未来,世业还要建设长江流域第一个碳中和岛,变成一个宜居、宜游、宜养的生态健康岛。想想家乡未来的样子,我们更有盼头了。
山东省沂源县南麻街道埠下村村民在民生综合体活动广场休息。新华社发
处处皆美景,处处能怡情
讲述人: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 玄杰
塔吊林立,机车轰鸣……我们光东村的农业融合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。从2017年担任光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至今,我见证了这里一天天变美、变富、变强,时刻感受着村民对于拥有幸福家园的欣喜和自豪。
2015年7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东村,留下“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,注重乡土味道和民族风情,注重补农村的短板、扬农村的长处,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”的深情嘱托。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,加强规划、加大投入、加快落实,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
2016年,投入350万元的“旱厕改造”计划开始实施,让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热水器、抽水马桶等设备齐全的室内卫生间,极大地改善了各家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。
硬化道路,绿化村庄,建设综合服务中心,改造老年活动室……如今,漫步在光东村,干净平整的沥青路蜿蜒向前,青瓦白墙的小庭院错落有致,绿树红花镶嵌其中,处处皆景、处处怡情。村民们有的在门球场挥动球杆,有的在文化广场跳象帽舞,有的在老年活动室里摆弄健身器材……
建好更要维护好。我们组建村清洁队,定期清理村内卫生,并对卫生情况进行全面监管。村民们逐渐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,全村获得和龙市“美丽庭院”或“干净人家”的多达140户。
利用独特的稻田风光、朝鲜族民居风貌和民俗传统,我们趁势发展乡村旅游,建设疗休养基地、共享农业基地和边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现在,每年有15万左右的游客来村游玩,村民们纷纷参与歌舞表演、经营民宿、参加分红。细算下来,人均每年旅游收入在5000元左右。这口旅游饭,吃得真是又甜又美。
我们还创新实施了“共享稻田”项目,把零散稻田集中起来进行推介,欢迎大家认领,这又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。接下来,我们会把党的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,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。
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村民从一幅墙绘前走过。新华社发
“净美”小村庄,坝上好风光
讲述人: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 叶润兵
我们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。过去,家家户户都是在院里搭个简易棚,挖个旱厕,牲口也都拴在院里,如厕时臭气熏天,蚊蝇乱飞,一旁猪圈里的猪还哄哄乱叫。这样的厕所,既污染环境,也影响健康。
厕所问题有时还影响家庭和睦。一到寒暑假,村里的老人们都盼望着自家孙子孙女回来住住,可就因为厕所问题,好多孩子不愿回来。他们说,爷爷奶奶家的茅坑又黑又臭,一不小心还容易掉进去。
2017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,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,强调“要把扶贫开发、现代农业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实现农民富、农业强、农村美”。
有了好环境,才能成就好未来。按照总书记开出的“方子”,2017年以来,我们在3个自然村建设了小别墅式的新民居——德胜新村。每户民居统一接入上下水,装上了冲水马桶。剩下的3个自然村也进行了整体改造,改厕正在推进中。
我们村地处坝上,冬天特别冷,水管容易冻住,因此改厕除了改环境、接上下水,还必须考虑取暖问题。今年8月,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我们村举行,来自全球10个国家、29所高校的师生组成15支参赛队伍,设计建造了15栋用清洁能源发电的新型绿色建筑,这为我们利用清洁能源取暖打开了新思路。
在当下的改厕中,我们为每户建一个化粪池,还组织了清污队伍,定期给每户清理化粪池。村里每年拿出固定资金,设立公益岗,解决了垃圾清运和清污问题。现在,村里的街道已经很干净了,但是牛羊一出院门又带来满地粪便。我们准备建一个集中养殖场,解决牲畜粪便污染的问题。
过去,有些乡亲对改厕不是很接受,最主要的顾虑是怕花钱。要解开思想的疙瘩,就得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。这几年,我们在地里种下“金蛋蛋”,在地上竖起“铁杆庄稼”,形成了以马铃薯种薯种植、光伏发电、民宿旅游为主导,艾草种植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,村民收入节节高。村集体有了钱,就拿出一部分补贴村民的水电费,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补助,现在大家用水用电几乎不花什么钱,改厕积极性也高了。
近年来,村里还实施了农村垃圾治理、村庄绿化、村容村貌提升等10大类人居环境整治工程。在开发微型薯等设施农业的同时,我们努力把它们做成可供观光的景观农业。村里的生态优势不断凸显,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。他们喜欢沿着草原天路一路看风景,然后参观村里的微型薯大棚、光伏电站,晚上住在民宿,吃农家饭。
经济发展了,生活变好了,大家脸上的笑容更多了。
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全貌。光明图片
扮靓“面子”,提升“里子”
讲述人: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党支部书记 任军
弘德村位于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——红寺堡。10多年前,村民们挪出西海固重重叠叠的大山,迁到这片黄河水浇灌的新家园,靠着勤劳双手,过上了好日子。2020年6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察看村容村貌,留下深情寄语:“乡亲们搬迁后,更好生活还在后头。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、更进一步,发挥自身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。”
街道巷陌的一草一木、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,一点一滴都折射着今昔巨变。搬迁前,吃水是个大难题,半夜起来去翻山,回家太阳快落山;遇上雨雪土路变泥滩,十天半月出不了门;一个赤脚医生看百病,还常常下地干活找不见人。如今,自来水接到了灶头,光纤宽带扯到了炕头,公交车通到村头,卫生院就在门外头。
这两年,我们重点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提升。5米宽的硬化路升级成8米宽的柏油路,两边栽下景观树、铺上“面包砖”,还修了健身步道和活动广场,出门就是“小微公园”。为了方便移民群众就近务工,政府修了一条通往工业园区的路,条条村道亮起路灯,下班再也不怕一步三坎走夜路了。我们接连实施乡村振兴项目,全覆盖连通污水管网,扩建了两座教学楼,建成了高标准的灯光足球场,卫生院软硬设施不断升级。
去年,我们翻建了农贸市场,脏乱差的小地摊不见了,代之以整洁有序的营业房,每年给村集体创收70多万元。乡亲们一边感叹“一脚跨进了城”,一边念着“共产党好,黄河水甜”。如今,男女老少将自编的歌曲《弘德村好地方》挂在嘴边:“弘德村好地方,好呀地方,好地方好风光,到处是枸杞,遍地是葡萄……柏油马路宽又宽,再不是旧模样啊……”
下一步,我们将内外兼修,扮靓“面子”、提升“里子”,探索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新路子。比如,我们把闲置的移民办事处旧址改造成特色民宿,联合周边几家农业企业,打造农业休闲采摘园、观光园、垂钓园,串联形成乡村旅游路线。我们还挖掘整理移民群众的奋斗史,讲好弘德村故事,建设红色研学基地,让这里真正成为移民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。
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、苏雁、任爽、耿建扩、陈元秋、王建宏、张文攀、王斯敏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12月23日 07版)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⑪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促进优质要素流向农村******
作者:陈羽、陈珏颖、刘合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
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,促进发展要素、各类服务更多下乡,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应当以破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为导向,坚持市场化取向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,改变农村资源单向流出的局面,让城市优势资源不断投入农村建设事业,激发农村要素活力,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,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。
新时期,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,打通城乡之间要素流通障碍,将城市优势资源与农村特色资源相互结合,提高要素利用效率,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,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。
大力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
要通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,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,在乡村形成人才、土地、资金、产业、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破除不平等的壁垒,首先要化解农村要素收益低的问题,让城乡要素充分平等交换。一要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,促进人力资源的城乡双向流动。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,让农村建设用地同等入市,同权同价,让农村在土地要素交换中获得同等的收益,有更多的积累用于支持农村发展。三要通过农村产业和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,促进农村扩大对资金的需求,并以充足的回报率遏制城市虹吸农村资金的不利现象。
千方百计促进要素和服务下乡
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是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。“国强必先农强,农强才能国强”,在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上,必须着力的战略方向是农业农村优先。
一要增强促进要素和服务下乡的利益吸引力。要素和服务下乡首要驱动力是利益吸引。利益有三重。第一重是产业利润,各类促进乡村繁荣县域发展的产业,可以产生丰厚的利润空间,将吸引各类资本下乡竞争,从而驱动要素和服务在农村聚集。第二重是政策特许利益。包括激励性、特许性政策和减免性政策。制定财政奖补等激励政策,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。一定地域产业发展可以在特定培育期间给以特殊授权,占有特许权的企业将获得丰厚政策红利。为促进服务和要素向农村流动,政策还可以在税收减免、扶持性金融的加持下让参与企业获得充分的利益空间。第三重是保障利益。公共产品是居民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,有公共产品的支持,居民和企业从事涉农事业将无后顾之忧。要着力破除户籍、土地、资本、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弊端,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力度,重点推进城乡教育、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,促进人才和企业携带先进生产要素扎根农村,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迸发更大活力。
二要建立服务和要素下乡的导引机制。在西方,经济发展有两只手在起作用,一只是市场自由竞争的无形之手,另一只是小政府的“调控”之手。在中国,市场-政府框架之间还有党组织的介入。政府和党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凭借“先见之眼”发挥了“导引之手”和“托举之手”的功能领导中国经济社会赢得长期的火红发展。导引服务和要素下乡,同样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之手和党组织的“组织之手”。导引有三个方式。其一是利益导引,在上节已经阐述。其二是信息导引。政府政策和党的政策给予明确发展信号,让民众和企业知道发展方向所在,知道服务和要素的聚集之所,人才和企业听信号携带技术和服务下乡共享振兴红利。核心是政策信号要明确,产业发展的预期要清晰。其三是组织导引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序有组织的发展。促进要素和服务下乡也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导引功能。要发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优势,以组织的力量有序导引服务和要素下乡。以党支部书记领办合作社,以组织的力量推动乡村“飞地”经济的发展,是克服要素流动与聚集矛盾的重要组织导引。
率先在县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
郡县治,天下安;郡县富,天下足。在空间范围上,率先推动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是富有历史智慧的决策。把县域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突破口,率先破除县域范围内的城乡二元结构,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,而且这种改革更具稳定性和可操作性。
破除城乡二元结构,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,重在坚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改革,在城乡规划布局、要素配置、产业发展、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、环境保护、社会治理等方面构建起城乡互联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,不断消弭城乡发展在以上七个方面的差距,实现城乡二元向融合一体迈进。
第一要推进县域规划一体化,以明确的时间表、路线图破除县域内的二元结构,实现城乡一体的发展。第二要解除对要素在县域内的流动限制壁垒,促进要素和服务在县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、城乡互联和协同发展。第三要优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,将工业和农业、县城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,在县域内实现产业链条优化,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兴旺。第四要依托一体化规划引导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,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发展格局,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。第五要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,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下乡进村,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、养老、教育等涉及农民贴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条件,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第六要统筹城乡环境治理,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,不断优化美化县域内环境,重点补齐农村环境治理短板。第七在县域统筹提升农村社会管理高效化水平,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,引入网格化、大数据等现代化管理手段,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发挥党组织的作用,引领县域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优化。
在县域内破除二元结构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等值化,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致化,让农民和市民没有身份上和生活质量上的明显差异,切实提升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居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(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”(项目编号:21AZD035)的阶段性成果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